最近有新聞報導,抨擊某中學於上課時讓學生去廁所的制度。人們認為去廁所是人的需要,所以學校不近人情。
但事實是否如此?
我不知道該校的情況,不過以我曾教兩間中學的經驗,認為學生若沒有濫用,就不會有這些制度。理論上在學校上了一兩小時課,總有小息時間,讓學生休息及去廁所。但學生沒有善用,於是小息沒有去廁所,上課時便有十個八個人說要去廁所。
我再分析學生們的想法,相信有些人不重視課堂的學習,所以小息時只顧玩樂,上課便說要去廁所。這個結論,是基於觀察到緊張讀書的班別較少人去廁所,不愛讀書的班別則很多人要去廁所。
若這不單是人的需要的問題,而是責任心的問題,學校便該處理。如果社會人士不明白,盲目地抨擊,學校萬一因懼怕見報而收起這個處理方式。將來當這些學生出到社會工作時,他們有足夠的責任感嗎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